English

文学鉴赏之道

1998-07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●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“感受、理解和审美活动的过程,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,是欣赏和批评的综合。”

学术需要一定的积累,才能有所创新。经过多年的积聚,深圳大学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力量。在文学院,有志于文艺学这一学科建设的中青年学者,推出了一批文艺学著作,作为《深大文库》的文艺学系列出版问世。我看到这套系列的第一部书稿,就是吴俊忠的《文学鉴赏论》,感到很有创新精神,给人启发,令人鼓舞。

文学鉴赏,文学创作,这是文学这种社会现象的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活动过程,是两个不同的环节。正如著名的法国作家萨特所说:“在写作行为里包含着阅读行为,两者辩证地相互依存。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行为,需要两个不同的施动者。精神产品这种既具体又臆想的客体,只有在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下才能出现。”写作和阅读是两个不同的“施动者”的活动,作者和读者是两种活动不同的主体,必须予以区分。作者是第一主体,而读者是第二主体。作者这一主体所面对的客体是生活本身,而读者所面对的客体则是作品,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另一个客体。所以,文学创作,文学鉴赏,必然有不同的特性和规律,必须分别加以研究。在探索两者的共同特性和共同规律的同时,也要深入探索两者的不同特性和特殊规律。俊忠的这部《文学鉴赏论》,较为全面、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的特点,类型、过程以及方法等,为文学鉴赏学铺没“基础工程”。这对于推动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

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,必须经由鉴赏活动。什么是文学鉴赏?俊忠在书中说: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“感受、理解和审美活动的过程,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,是欣赏和批评的综合。”在他看来,文学的鉴赏,是把欣赏和批评综合起来了。著名德国作家歌德曾把艺术欣赏分成三种:一是,不加思索地享受美;二是,只作判断,不享受;三是,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,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。俊忠以为,这第三种欣赏,应叫做鉴赏。文学的鉴赏,既有审美享受,又有审美判断,两者结合在一起。但由于着重点不同,所以在文学鉴赏的实践中,大致可以区分为:以欣赏为主的鉴赏,以批评为主的鉴赏,欣赏、批评融合并重的鉴赏。最理想、最典型的是把欣赏和批评融为一体的鉴赏。文学前辈钟敬文老人说得好:“艺术重欣赏,其次乃评论,倘若两兼之,品格自高峻。”依我看来,把文学鉴赏看作是审美享受、审美判断的结合,这捕捉到了文学鉴赏的特性。但文学鉴赏是否也把批评融入了,这可以作进一步思考。文学批评,文学评论是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更加密切?文学批评,文学评论是否处在文学鉴赏和文学理论的中间地带?都还可以更深入研究。近年已出现过专门探讨文学评论、文学批评的专著,现在又有俊忠的《文学鉴赏论》,可供我们作深入思考的参考。

编著《文学鉴赏论》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,虽然可参考的资料不少,但要建构一个科学,运用的文学鉴赏学理论体系,则需要作者具有较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,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丰富的人生体验。俊忠正届中年,长期研究文艺学和世界文学,人生阅历和教学科研的实际经验,正好为他编著《文学鉴赏论》提供了上述必需的条件。尤为可贵的是,他在编写过程中,前后阅读了四十多本参考书,并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和独立创造,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借鉴和创新的究美统一。可以说,这也正是这本《文学鉴赏论》的学术成就和根本特色所在。

(《文学鉴赏论》,吴俊忠著,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